杨遇春身经百战 杨虎 文/图 娘娘岗,横亘崇州西北方向无根山中一道恢弘而又神秘的山岗。 成都所辖区县中,崇州状如倒马鞍形,地势北高东低,数百座山岭夹住一条名叫文井江的大河,从与牛粪飘烟的藏羌之域挨挨擦擦的北部台地游龙直下,一路巉岩壁立,树虬藤结,至晨昏则雾岚如烟,越四季而草木荣枯,到河流出山口一处叫鹞子岩的地方,狼奔豕突的山岭却骤然刹住脚步,剩一河白水贴着崖壁呜咽宛转,转过山脚,激扑一马平川。 大河推涌向前,两岸渐渐杨柳堆烟,杂花生发。天幕下却凭空矗立起一座座独立峰丘,像雨后大地上生长出的一朵朵蘑菇,林木葱茏,色染青黛。千百年来,当地人各自守着自家门前那块山丘,抬腿上坡,低头弄锄,却辨不清脚下这片福地的来龙去脉。有人好奇心上来,怀里揣几块煮洋芋,甩开脚板,丈量出这周围大大小小共计七十二座山丘,皆似天外飞来,无根生成。回村一比划,众人索性以形冠名,将这片山丘呼之为无根山。 当地人说,岗上一年中多半少有天蓝云白,常见空中风急云涌。倘从更高处俯瞰,这道威风凛凛的山岗恰似一把铁锁,将无根山那一片桃源牢牢钳在了自己的虎背熊腰之后,这道天堑就叫娘娘岗。 清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一等昭勇侯、陕甘总督杨遇春就葬在娘娘岗下。 一 世称“福将” 数百次战斗毫发无伤 杨遇春,字时斋。1761年生于崇庆州西门外白碾村。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八岁的杨遇春考中武举,次年拣选入伍,跟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台湾林爽文及贵州、湖南苗民起义,深受福康安赏识。嘉庆二年(1797),开始参与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为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所倚重。嘉庆五年,以提督率军独立作战。起义军著名领袖覃加耀、罗其清、冷天禄、阮正隆、王廷诏等多人先后被其杀害或俘获。嘉庆十一年六月,陕西宁陕镇驻兵因减发银两而哗变,变兵攻城劫狱,杀死官员,发展到一万余人。清廷派德楞泰、杨遇春等率军平定。嘉庆十八年,以参赞大臣率兵镇压了天理教起义后,又镇压了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五年(1825),署理陕甘总督。该职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六年,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道光八年,实授陕甘总督。道光十五年,以一等昭勇侯致仕(退休)。 以上记载虽简明扼要,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代侯爷的三大传奇。 这传奇,首先体现在他的出生。崇州本地流传,杨遇春出生当晚,母亲李氏梦见屋子四周涨了大水。水急浪涌,漂来一个红色木盒。李氏揭开一看,盒子里竟卧着两条鲤鱼。一条浑身金黄,另一条则通体赤红。李氏惊喜异常,用手轻轻一拨,两鱼顿时首尾相逐,游态翩然。 这传说颇能令当时的人慨叹:王侯将相果然不是普通人。然而传说之于名人,常常属于事后涂脂抹粉。杨遇春兄弟二人,除他封侯外,其弟杨逢春亦也以战功授勋。或许,这正是双鱼传说的由来。 杨遇春的传奇还体现在他的禄寿双全上。常言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杨遇春却是个福将(比他迟生的崇州老乡、同样以军功升任按察使的黄鼎即死于甘肃的战火之中)。 赵尔巽编纂的《清史稿》中说,杨遇春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皆陷阵,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尝受毫发之伤,世称“福将”;其部每战必张黑旗,时称杨家军。 大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铁骑劲弩,战将如云。一直到太平天国兴起,八旗腐化,绿营兵疲将嘻,其执掌兵权的将领才逐渐由以满蒙军功贵族子弟为主的群体转向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的汉族将领集团。 遇春恰好处于这转换之间。他之前,威名赫赫的是多铎、年羹尧、福康安等八旗亲贵;他之后,力挽狂澜的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族精英。 杨遇春墓地。作者摄 二 娘娘岗下 杨遇春墓静卧130年 穿过时间的迷雾,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杨遇春所生活的时代,清朝正处于从乾隆盛世开始下滑的历史拐点。 杨遇春死后仅三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就此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杨遇春以布衣之身,历经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代理总督等职,最终成为封疆大吏,总督西北两省,在汉人将领受猜忌、被排挤的年代,其中曲折意味深长。 1926年编撰的《崇庆县志》不惟史家风骨,而且文采斐然。然而关于杨遇春墓葬,地点却不尽准确,仅寥寥两笔:“娘娘岗崇林茂发。县人杨忠武祖墓及忠武冢均在焉。” 实际上,杨遇春是葬在娘娘岗旁边的龙华山腰。 龙华山形如卧虎。山下绵延着一个小山村,几道阡陌纵横,数缕炊烟飘袅。每当夕阳残照,村里人家那麦草覆盖的屋顶上便好似洒了一层金砂,迷离得耀人眼目,是为斜阳村。 1999年的暮春,娘娘岗四周菜花怒放。我深入斜阳村一带寻找杨遇春墓葬的准确地点,奔波数天后,在一处用木槿花围成篱笆的房舍前,一个白发怡然的李姓老人津津乐道地讲述了当年杨遇春墓葬的凛凛威势:杨侯爷墓占地足有三十来亩,环敞在半山坡上,由牌坊、神道、陵墓、碑亭组成。通往墓冢的神道依山而建,两侧肃立着五对石刻的动物和人物(全称石像生),依次为石羊、石虎、石马、武将、文官。墓前放有石制烛台、宝瓶各一对,中间为香炉(合称石五供)。 这正符合《大清律》的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方可享受石五供及石像生。杨遇春因是侯爵,除石兽外,可配享文官武将的石像(俗称翁仲)各一座。 潇潇春雨中,老人指给我看,墓冢所在的山头后面,兀立着一座黛青色的山岗。岗首耸峙,肖似虎头。一年四季林木蓊郁,侯爷家的祠堂就曾矗立其上,飞檐翘角,青砖勾缝。右边的山坡上,隆着十来座封土敦厚的墓葬,墓前皆座立着造型拙朴的石碑。一场雨后,碑身青苔发黑,正是杨家的祖墓。 从远处望去,祠堂所在的山岗像一匹虎头。虎头前面分开的两座山恰似两只虎掌。虎头环视,虎掌趴伸,构成一只饱食后的卧虎形象,静静憩息于铜墙铁锁般的娘娘岗下。 从老人的描募到县志的追溯,可以确定的是:1837年起,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杨遇春就静静憩息于龙华山的左虎掌之上,直到1967年,杨遇春墓从崇州大地上消失。 追寻到此,我怅然若失,不由得想起有关杨遇春的偈语:“将军百战归虎山,观音临水拈弦月。” 观音临水,指的是深藏于成都文殊院中的“发绣《水月观音》像”,那是一件堪称国宝级别的文物,高1.44米,宽41.2厘米,以纯丝素缎为底,人发当线精心绣成。相关介绍说,(此像)线条流畅,针法谨严,技艺精湛,堪称发绣作品中的上上之品。它与现珍藏于伦敦博物馆、由南宋高宗赵构的安妃手绣的《东方朔像》和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由明代韩希孟绣制的《弥勒佛像》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发绣精品。 这幅绣像的作者,即是杨遇春的长女。据说,此女自小虔奉佛教。嘉庆二年,杨遇春奉命平定白莲教。因担忧父亲杀戮太重,她便于每月朔望(即初一、十五),各抽拨自己的头发三根,用金刀将每根发丝一分二,二分四,直至剖成肉眼难察的细丝,再精心刺绣,历时十三年,费头发共计936根,终绣成这幅精美的发绣水月观音像。 昔日“天堑”娘娘岗。作者摄 三 勇者无敌 清廷赐号“劲勇巴图鲁” 虎山之上,将军已杳。 往事两端,寒光闪现。 杨遇春为清廷所依重,始于嘉庆二年爆发于湖南、四川等地的白莲教起义。在此之前,他在四川总督福康安麾下的绿营军中担任把总,因为跟随其平定贵州苗族起义,受到福康安的注意。《清史稿》记载说:“当红苗(清廷对苗族的蔑称)之变,杨忠武公遇春方为材官,福康安见而奇之,曰:‘此将才也’。” 福康安一生为乾隆器重。十九岁即以头等侍卫之职统兵随征大金川,此后担任过吉林将军、盛京将军、成都将军、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其大军所过之处,地方官都要供给巨额财物。前线血肉横飞之时,他营帐中正美人歌舞,余音不绝。四十二岁那年死后,被追封为郡王。民间由是纷纷传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金庸先生在小说《飞狐外传》中虚构了福康安私服游历,勾引江湖女子马春花后又将之鸩毒而死的故事,愤然评价他为人淫毒。 如此一个骄奢亲贵,杨遇春区区一名汉族下层军官,如何能入得了福康安的法眼?实际上,杨遇春是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为自己赢得了人生中第一块军功金牌: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也就是福康安死前一年),贵州苗族起义。三十三岁的杨遇春奉命调赴今天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一带。福康安命令麾下诸将带兵前往支援被义军围困的松桃县城。前往松桃的山道山高林密,各路军马面面相觑,不敢轻易进发。《清稗类钞》记:“杨遇春挺身而出,率敢死队四十人为前锋,由(山)间道纵马入贼屯,呼曰:大兵至矣!降者免死。”贼相顾错愕;(杨遇春)复呼曰:“降者跪!”于是跪者数千人,直抵城下,围遂解。” 这一仗,杨遇春获得了人生第一个顶戴花翎(孔雀翎),此后,他又因解除了永绥城之围,被清廷赏赐号劲勇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将)。 杨遇春的壮举,这才赢得了福康安的赏识。《崇庆县志》里说,“贝子壮之,立奏予孔雀翎,加都司(约相当于营长)衔。” 这一仗,也为杨遇春赢得了“杨胡子”的外号,《清稗类钞》记:“(杨遇春)曾徒步追贼,挽其胡须日行百数十里,军中呼曰:杨胡子。为口号曰:胡子打疙瘩,一走一百八。贼望其旌旗皆胆落,故所至有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项目由华东设计院集团设计,